一、前言
加強技術管理對選礦生產過程的正常進行,選礦產品質量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各項消耗和選礦成本的降低以及工人操作水平的不斷提高等方面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做好選礦技術管理工作是保證選礦生產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是選礦廠全面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保證,依靠選礦技術的進步全面提高選礦生產的經濟效益是現代選礦廠管理的當務之急。
國內外許多先進企業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企業能完善自己的技術管理,在一定的條件下,生產就能夠正常地進行。反之,如果消弱或取消了技術管理,那就會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而,技術管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證企業能夠均衡、有節奏地高效率地進行生產,達到成本、效益較佳化。
二、選礦工藝過程中的技術管理
(一)對入選原礦品位低而廢石與礦石又易區分的選廠應在中碎前設立預選工序,其中包括手選、重選和干式磁選(磁滑輪或磁力滾筒)等,拋掉部分廢石,使原礦品位得以提高,同時降低生產成本。
例如,古田西朝鉬礦采用手選工藝拋棄部分廢石,平均每天拋掉廢石量60噸左右,每月直接節約生產成本10萬元以上,平均品位提高0.2%,每年多產鉬精礦396噸(處理礦量300噸/日,品位45%),年增加產值3000~5000萬元。首鋼大石河鐵礦利用磁滑輪預選,廢石產率達到8.0%,是原礦中廢石的97.56%,效果非常明顯。
(二)積極貫徹“多碎少磨”或“以碎代磨”的原則,盡量降低Z終碎礦粒度,嚴格控制礦石進入第一段磨礦的粒度。
據統計,在礦山企業中選廠的能耗占70%以上,而選廠能耗中,電耗約占90%。在選廠能耗中破碎能耗只占20%~23%,而磨礦作業的能耗占76%~79%。因而,在實際生產中要盡量發揮破碎機的破碎作用,把破碎產品粒度降至15毫米甚至可降至12毫米以下,這樣不僅大大降低能耗,而且提高球磨機的處理能力,經濟效益顯著。
例如,山東黃金集團公司焦家金礦,對碎礦系統進行了改造,改造前破碎產品粒度為14毫米,球磨機的處理量為1250噸/日,改造后破碎產品粒度降至12毫米,球磨機的處理能力提高到1350噸/日,提高了8%,每年為礦山增加產值1400多萬元(原礦品位3.5g/t,黃金價格125元/克)。
(三)認真抓好金屬平衡工作。
金屬平衡工作的好壞是衡量選礦廠生產管理和技術管理工作好壞的重要標準,因此,選礦廠要加強對技術檢測人員的培訓、教育和管理,加強計量、取樣、加工、化驗等工作;每月要進行一次實際金屬平衡,查清金屬損失的流向及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進,使理論回收率與實際回收率之差達到要求。
(四)制定合理的各種材料消耗標準,提出降低成本的措施。
(五)加強選礦試驗工作。
對生產現場的礦石可選性進行試驗,以便發現問題及時指導生產;現場出現問題時可先通過小型試驗進行驗證對比,找出問題的原因而予以解決。對新藥劑、新工藝首先在試驗室進行探討性試驗,根據試驗結果考慮進行半工業試驗或工業試驗。
三、選礦廠日常技術管理
做好日常選礦生產技術管理工作,就能不斷挖掘選礦生產潛力,提高產量、質量和回收率,不斷刷新各項技術經濟指標,減少設備事故,改善環境保護,做到安全、高效、文明生產。
(一)、建立各項技術管理制度。堅持“精礦質量和金屬回收率并重”的原則,堅持“均勻給礦、細磨、精選”的技術操作,對浮選廠堅持“三度一準”即濃度、細度、酸堿度和給藥準確。
1、建立原礦管理制度。了解和掌握礦山(或坑口)當月各采場供礦量及礦石性質,有條件的選廠試驗室必須提前1~2月將采場試驗做完,以便給現場提供合理的操作制度和藥劑制度。如品位變化很大,可采取配礦處理。
2、制定合理的浮選藥劑制度和球磨鋼球充填率及補加鋼球或鋼棒的技術標準。
3、制定中間產品質量檢查標準和檢查制度。比如破碎粒度及其粒度組成、破碎比;磨礦濃度、分級溢流濃度、細度及粒度組成;各選別作業的濃度和選別產品的品位、Z終產品的品位和水份;尾礦品位及粒度組成;濃縮機排礦濃度和溢流中允許的固體含量等。及時檢測,發現問題及時與現場進行溝通,使各項工藝參數滿足生產的需要。
4、對工藝流程進行經常的或不定期的流程考查,及時發現流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以便采取措施加以改進或組織攻關。一般磨浮車間每一年半到兩年應進行一次流程考查,碎礦車間每2~3年安排一次流程考查,還可根據生產中出現的問題,臨時安排局部或全流程考查。
5、對生產用水進行定期的化驗分析和水質對比選礦試驗,以便更好地指導選礦生產。
6、根據生產實踐每隔一定時間要清理球磨機內的殘球,除去碎球,補入新球,以此來保證有效的球磨機內鋼球充填率。
(二)建立健全技術責任制和崗位責任制
正常情況下,選礦廠和車間應設主任工程師或主管技術員,對選礦生產技術工作負直接責任,每個選礦廠都要組織建立小型選礦試驗室,使科學試驗工作走在生產的前面,充分發揮工程技術人員的作用;各個生產崗位建立崗位責任制、設備操作維護規程和安全生產制度,并嚴格貫徹執行。
(三)加強設備技術管理,健全設備維修制度,積極貫徹“預修為主”的方針,加強設備維護保養,提高設備完好率與運轉率,保持生產、工藝的連續穩定,為提高選礦各項技術指標創造條件。在實際生產中選礦技術指標與設備的好壞息息相關,技術指標的波動很大程度上與設備有直接或間接的的聯系,因而,加強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保持設備良好的運行狀態至關重要。比如在碎礦生產中,產品中出現大塊礦石,大多是由于篩分的篩子破損而修補不及時所至;當浮選機葉輪蓋板磨損使葉輪與蓋板間隙過大時,會惡化浮選效果,嚴重影響浮選回收率。
四、結語
綜上所述,技術管理在選礦生產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在生產中不僅要重視技術管理,更主要的要在實踐中提高技術管理的水平,逐步引進新的選礦藥劑、新工藝、新設備和先進的選礦技術,使之更好的服務于生產,為礦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的技術支持。
一、前言
加強技術管理對選礦生產過程的正常進行,選礦產品質量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各項消耗和選礦成本的降低以及工人操作水平的不斷提高等方面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做好選礦技術管理工作是保證選礦生產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是選礦廠全面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保證,依靠選礦技術的進步全面提高選礦生產的經濟效益是現代選礦廠管理的當務之急。
國內外許多先進企業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企業能完善自己的技術管理,在一定的條件下,生產就能夠正常地進行。反之,如果消弱或取消了技術管理,那就會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而,技術管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證企業能夠均衡、有節奏地高效率地進行生產,達到成本、效益較佳化。
二、選礦工藝過程中的技術管理
(一)對入選原礦品位低而廢石與礦石又易區分的選廠應在中碎前設立預選工序,其中包括手選、重選和干式磁選(磁滑輪或磁力滾筒)等,拋掉部分廢石,使原礦品位得以提高,同時降低生產成本。
例如,古田西朝鉬礦采用手選工藝拋棄部分廢石,平均每天拋掉廢石量60噸左右,每月直接節約生產成本10萬元以上,平均品位提高0.2%,每年多產鉬精礦396噸(處理礦量300噸/日,品位45%),年增加產值3000~5000萬元。首鋼大石河鐵礦利用磁滑輪預選,廢石產率達到8.0%,是原礦中廢石的97.56%,效果非常明顯。
(二)積極貫徹“多碎少磨”或“以碎代磨”的原則,盡量降低Z終碎礦粒度,嚴格控制礦石進入第一段磨礦的粒度。
據統計,在礦山企業中選廠的能耗占70%以上,而選廠能耗中,電耗約占90%。在選廠能耗中破碎能耗只占20%~23%,而磨礦作業的能耗占76%~79%。因而,在實際生產中要盡量發揮破碎機的破碎作用,把破碎產品粒度降至15毫米甚至可降至12毫米以下,這樣不僅大大降低能耗,而且提高球磨機的處理能力,經濟效益顯著。
例如,山東黃金集團公司焦家金礦,對碎礦系統進行了改造,改造前破碎產品粒度為14毫米,球磨機的處理量為1250噸/日,改造后破碎產品粒度降至12毫米,球磨機的處理能力提高到1350噸/日,提高了8%,每年為礦山增加產值1400多萬元(原礦品位3.5g/t,黃金價格125元/克)。
(三)認真抓好金屬平衡工作。
金屬平衡工作的好壞是衡量選礦廠生產管理和技術管理工作好壞的重要標準,因此,選礦廠要加強對技術檢測人員的培訓、教育和管理,加強計量、取樣、加工、化驗等工作;每月要進行一次實際金屬平衡,查清金屬損失的流向及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進,使理論回收率與實際回收率之差達到要求。
(四)制定合理的各種材料消耗標準,提出降低成本的措施。
(五)加強選礦試驗工作。
對生產現場的礦石可選性進行試驗,以便發現問題及時指導生產;現場出現問題時可先通過小型試驗進行驗證對比,找出問題的原因而予以解決。對新藥劑、新工藝首先在試驗室進行探討性試驗,根據試驗結果考慮進行半工業試驗或工業試驗。
三、選礦廠日常技術管理
做好日常選礦生產技術管理工作,就能不斷挖掘選礦生產潛力,提高產量、質量和回收率,不斷刷新各項技術經濟指標,減少設備事故,改善環境保護,做到安全、高效、文明生產。
(一)、建立各項技術管理制度。堅持“精礦質量和金屬回收率并重”的原則,堅持“均勻給礦、細磨、精選”的技術操作,對浮選廠堅持“三度一準”即濃度、細度、酸堿度和給藥準確。
1、建立原礦管理制度。了解和掌握礦山(或坑口)當月各采場供礦量及礦石性質,有條件的選廠試驗室必須提前1~2月將采場試驗做完,以便給現場提供合理的操作制度和藥劑制度。如品位變化很大,可采取配礦處理。
2、制定合理的浮選藥劑制度和球磨鋼球充填率及補加鋼球或鋼棒的技術標準。
3、制定中間產品質量檢查標準和檢查制度。比如破碎粒度及其粒度組成、破碎比;磨礦濃度、分級溢流濃度、細度及粒度組成;各選別作業的濃度和選別產品的品位、Z終產品的品位和水份;尾礦品位及粒度組成;濃縮機排礦濃度和溢流中允許的固體含量等。及時檢測,發現問題及時與現場進行溝通,使各項工藝參數滿足生產的需要。
4、對工藝流程進行經常的或不定期的流程考查,及時發現流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以便采取措施加以改進或組織攻關。一般磨浮車間每一年半到兩年應進行一次流程考查,碎礦車間每2~3年安排一次流程考查,還可根據生產中出現的問題,臨時安排局部或全流程考查。
5、對生產用水進行定期的化驗分析和水質對比選礦試驗,以便更好地指導選礦生產。
6、根據生產實踐每隔一定時間要清理球磨機內的殘球,除去碎球,補入新球,以此來保證有效的球磨機內鋼球充填率。
(二)建立健全技術責任制和崗位責任制
正常情況下,選礦廠和車間應設主任工程師或主管技術員,對選礦生產技術工作負直接責任,每個選礦廠都要組織建立小型選礦試驗室,使科學試驗工作走在生產的前面,充分發揮工程技術人員的作用;各個生產崗位建立崗位責任制、設備操作維護規程和安全生產制度,并嚴格貫徹執行。
(三)加強設備技術管理,健全設備維修制度,積極貫徹“預修為主”的方針,加強設備維護保養,提高設備完好率與運轉率,保持生產、工藝的連續穩定,為提高選礦各項技術指標創造條件。在實際生產中選礦技術指標與設備的好壞息息相關,技術指標的波動很大程度上與設備有直接或間接的的聯系,因而,加強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保持設備良好的運行狀態至關重要。比如在碎礦生產中,產品中出現大塊礦石,大多是由于篩分的篩子破損而修補不及時所至;當浮選機葉輪蓋板磨損使葉輪與蓋板間隙過大時,會惡化浮選效果,嚴重影響浮選回收率。
四、結語
綜上所述,技術管理在選礦生產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在生產中不僅要重視技術管理,更主要的要在實踐中提高技術管理的水平,逐步引進新的選礦藥劑、新工藝、新設備和先進的選礦技術,使之更好的服務于生產,為礦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的技術支持。